【松原地震最新消息今天】潮州市地震最新消息今天,潮州市地震带分布图历史上地震记录

热点资讯 2018-01-19 专注教育 晴天

【www.jxxyjl.com--热点资讯】

一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

我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,是华南地区相对多发、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,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,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,城镇化程度提高和人口的增长,一旦发生城市直下型地震或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6级左右地震,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,并对社会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。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,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一起抓的方针,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总体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,也是地震多发地区,特别是人口稠密城市防震减灾的有效措施。

二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

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“十一五”城市整体规划,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,应当考虑突发公共灾害事件发生时人员紧急疏散和避险的需要,预留通道和必要的绿地、广场和空地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、规划、园林、民政、财政、教育等部门划定应急避难场所。避难场所、紧急疏散通道的所有权人或者授权管理者,应当保持避难场所的完好与畅通,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。

三、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

(一)市政府负责市级避难场所建设,县(市、区)政府负责县(市、区)避难场所建设。市级避难场所一般以每人2平方米为单位设计,能容纳5万人以上长期生活,有选择的设置自供水、供电、棚宿、照明、厕所、排污、物资供应、医疗卫生、防疫、广播、消防、指挥、监控等应急项目。县级避难场所以避险为原则,以每人1.5平方米为单位设计,能容纳1-5万人,具备10天的自供水、供电、棚宿、厕所、排污等基本功能。避难场所应设立各种规范的应急疏散与避难区域标志,制定保障措施。

(二)应急避难场所要充分依托公园、绿地、广场、操场(学校、体育场)、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规划建设,符合“综合规划、就近疏散、因地制宜、一所多用、平灾结合”原则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要有科学性、实用性、整体性、前瞻性,根据我市人口密度、建筑分布、现有条件、发展规划、次生灾害和生命线工程分布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,体现以人为本。

     据(3月12日)广州日报社报道,揭阳市揭东区仙美村的蔡伯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种了10多年的菜地,如今竟成了“网红拍摄地”。

原来,这片面积约2亩的菜地竟在近日顷刻间隆起3米高,成了一个小山丘,令不少人大呼“活久见”!

    (12日)广州日报记者从揭东区政府获悉,经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调查发现,突起原因是附近堆放的石粉挤压所致,属正常的物理力学现象,基本排除地震的可能。

现场:菜地隆起3米高,现场已围蔽

突起的菜地位于新亨镇仙美中学北侧。今日上午广州日报记者来到现场发现,出于安全考虑,当地政府已在突起的菜地周围用铁皮进行围蔽,尽管如此,仍有不少当地和周边市民前往围观拍照,现场俨然已成“网红拍摄地”。

记者进入突起的菜地看到,现场宛如一个隆起的小山丘,隆起高度约3米,可见斜坡和断层,地表上还可见多条大裂缝。菜地的西侧和北侧则被沙土堆包围,沙土堆紧挨涉事菜地,面积约3亩,最高点可达四五米。

涉事菜地的主人蔡伯也来到现场。他点了一根烟,在突起的菜地上默默站着。看着自己辛苦耕种的作物毁于一旦,蔡伯显得万般无奈。

他告诉记者,自己在此耕种已有十多年时间,事发时他正在摘菜,一抬头便看到菜地不断突起,他吓得立即骑上自行车逃离现场,“吓到当天都吃不下饭。”蔡伯说。

政府通报:是正常的物理力学现象,基本排除地震可能

今日揭阳市揭东区政府通报:2018年3月10日,新亨镇仙美村后洋坑园地出现突起现象。揭阳市地震局、揭东区国土局等部门和新亨镇政府派人到现场调查。据初步调查:突起园地面积约2亩,解放前是个大水池,在开荒造田年代填复。园地突起原因是由于附近空地近期堆积大量石粉,对地面形成比较大的压力,挤压园地下方淤泥,从而造成园地表土突起,是正常的物理力学现象,基本排除地震的可能。

(三)市县两级地震、人防、建设、规划、园林、民政、财政、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,从建设安全城市理念出发,共同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。各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全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应纳入 “十一五”城市总体规划,新建公园、绿地等公共场所应规划应急避难功能,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城市年度公共财政预算。

(四)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救助和生活设施。平时不影响其基本功能,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,作为避险避难场所使用,做到平灾(战)结合、综合利用。

(五)应急避难场所要结合当地人口密度和空地分布情况,就近合理划定,并设置一定宽度的疏散通道,使灾民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,确保布局合理,快速通畅。

(六)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。规划时可根据场地面积、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应急避难场所分成大型、中型、小型等级。大型场所要适合灾后紧急救助、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各种减轻灾害活动;中型场所要适合灾后收容附近地区居民,并在相当时期内供避难居民生活;小型场所作为灾后附近居民紧急避难场所或临时避难场所。市级避难场所一般为大型,县(市、区)级一般为中小型。

(七)应急避难场所要按区域(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)、类型进行分类编号,制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分布图、规划分布图和应急避难场所代码表。

(八)应急避难场所要符合卫生防疫要求,远离高大建筑物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、核放射物、地下断层、地下管网、易发生洪水塌方的地方;选择地势较为平坦、易于搭建帐篷的场所。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要有两条以上便于疏散的通道和出口,疏散半径以居民步行5—10分钟到达为宜。

(九)应急避难场所内要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识及应急避险功能分布图,其周边重要路口要设置明显标识牌,为灾民标明疏散方向、位置和应急设施。

(十)大型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、物资储备等用房。

四、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

(一)应急避难设施实行市县两级建设、两级管理。大型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管理,中小型应急避难场所由属地县(市、区)政府有关部门管理。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,制定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理规定,搞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,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期使用。

(二)按照“平灾结合”原则建立的应急避难场所,在遇有地震、洪水、战争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使用,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。

(三)应急避难场所要预先划分区位,划定疏散位置,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,建立数据库和电子地图,并向社会公示。

(四)地震、人防、建设、规划、民政、园林、教育等部门要会同当地社区及相关管理部门,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相应应急预案,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指挥机构;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,妥善安置避难群众。

会同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委托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“潮州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现状调查及评估”,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广场、绿地及空旷地带,建成了市人民广场、西湖公园、古城公园、滨江长廊和厦寺公园等八处应急避难场所。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jxxyjl.com/redianzixun/4041.html

Copyright @ 2011- 江夏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

免责声明 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 京ICP备18818288号-1